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墙体幕墙 > 正文

中国第一座“大剧院”深圳造

类别:墙体幕墙 日期:2017-3-17 17:02:07 人气: 来源:

  “当年深圳大剧院的建设,是中国剧场建设的里程碑”,深圳大剧院总经理郑文霞对晶报记者说。此时,是2017年2月27日。根据深圳地方史志的记载,33年前的这一天,1984年2月27日,深圳大剧院开工建设,这是在深圳特区建立之初,倾全市之力上马的“八大文化设施”之一。“当年深圳大剧院的建设,是中国剧场建设的里程碑”,深圳大剧院总经理郑文霞对晶报记者说。此时,是2017年2月27日。根据深圳地方史志的记载,33年前的这一天,1984年2月27日,深圳大剧院开工建设,这是在深圳特区建立之初,倾全市之力上马的“八大文化设施”之一。

  今天,深圳大剧院投入使用已经28年,在中国的文艺市场迅猛发展的今天,比她更大、比她光鲜亮丽的剧院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但是,有一项纪录是抢不走的——深圳大剧院,是中国的第一家大剧院。在我们谈起深圳特区的种种创举时,除了耳熟能详的深圳速度、土地拍卖第一槌等等,我们也应该记住,深圳为中国人打造了第一座——大剧院。

  今天,当我们在深南大道和红岭交汇处看到深圳大剧院的建筑时,大概不会觉得她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周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映衬下,她甚至显得并不那么“高大上”。更有人认为,她的体量与格局,已经难以与深圳这座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但是,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的决策者在拍板建设这座大剧院时,引起了多大的争议——深圳这么“小”的城市,有必要建“大剧院”吗?

  关于深圳大剧院较早的文字记载,是1983年12月9日的《深圳特区报》的一篇报道“特区八大文化建设项目加紧筹建”。中写到:“深圳特区八大文化设紧建设……博物馆、大剧院、体育馆、科学馆的设计施工方案已经最后审定。”在这篇报道见报之后不到3个月,1984年2月27日,深圳大剧院工程破土动工。“一幢L形组楼,占地四万三千平方米,投资一千八百万元,主厅里设有一千六百个座位,可适应各种文艺团体的演出”,这是报道中对深圳大剧院的描述。

  事实上,兴建深圳大剧院的决策在此之前一年已经做出。1982年底,市委对全市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首先确定图书馆、博物馆、深圳特区报、、体育馆、大剧院、科技馆和新闻文化中心,列为建设的重点,立即投入施工。这就是当时在深圳乃至全国轰动一时的深圳八大文化设施。

  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广州,都还没有大剧院。而建市才区区数年,人口仅仅74万(1984年数据,包括户籍和非户籍人口,记者注)的深圳,有必要建一座“大剧院”吗?并不是没有这样的质疑。

  这种质疑并不是没有数据支持。1983年深圳全市税收收入9677万元,而1984年初开工兴建的深圳大剧院的规划投资就达到1800万元(实际耗资8900万元,记者注),占到当时深圳市一级一年收入的18.6%。而八大文化设施的总投资额达到7亿元。这样大手笔的文化设施投入,与当时深圳的规模与财力是否符合?

  就在诸如此类的疑问甚嚣尘上的时候,1984年第十一期《红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努力把深圳特区办得更好》的文章(转载于当年6月12日《深圳特区报》),对深圳在物质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推进文明建设,深圳的两个文明建设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作了一番阐述。

  文中写到,“几年来,我们着力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投身到火热的特区建设中去,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文明建设”,而作为特区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圳)特区这几年用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基本建设的资金占地方财政拨款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三十三点二”。

  在此后的30多年,深圳人时常回忆起的一件事情是,当时的市委市下定决心,就是勒紧裤带,也要把八大文化设施建起来!

  1989年,深圳大剧院历经5年建设后竣工,正式投入使用。“这座大剧院是综合性的剧院,是参照世界先进国家剧院的模式进行设计的”,《深圳特区报》当时的报道中这样表述。

  深圳大剧院的身姿呈现在深圳人的面前时,外立面的金色的玻璃幕墙被喻为“金色的精灵,深圳的骄傲”。剧院除了拥有富丽堂皇的演出大厅,可以旋转、推拉、升降的舞台,还配有画廊、咖啡厅、艺术书廊、影视厅、文艺沙龙。这对当年踏入大剧院的观众心中的震撼可想而知。

  3年之后,深圳大剧院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1992年,第一届“深圳大剧院艺术节”上演,民族舞剧《阿诗玛》、粤剧《盘丝洞》、小提琴演奏艺术家俞丽拿《梁祝》专场……9台节目,15场演出,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集中上演,为深圳人送上一道特区建立以来前所未见的文化大餐。

  但是最重要的不在这里。而是——“1992年深圳大剧院艺术节,开创了全国以剧院命名艺术节的先河”,郑文霞说,“到去年,已经历经24年,举办了整整20届了(2007至2009年因整修而未举办,记者注)。”

  20届大剧院艺术节,把为数众多中外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带到深圳人的面前:红色经典《长征组歌》、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中央芭蕾舞剧院的《红色娘子军》、比利时皇家芭蕾舞团的《睡美人》等;著名艺术家尼娜、余隆、廖昌永、戴玉强、张艺谋、杨丽萍……深圳大剧院艺术节,已然成为属于深圳人的高雅艺术,深圳的一张文化名片。

  2015年,深圳曾经发起一个话题的讨论:“音乐剧之王”为何缺席深圳演出市场?国际上最负盛名的音乐剧《歌剧魅影》在、上海、广州、都相继演出,在当地引起观剧狂潮,但唯独没有登陆深圳。为何最早拥有大剧院的深圳,无缘国际顶尖音乐剧的演出?

  郑文霞受访时表示,诸如《歌剧魅影》这样的大型音乐剧,对剧场的条件要求极高,相比之下,包括深圳大剧院在内的深圳演出场所,在硬件条件和容纳量上就有些捉襟见肘。《歌剧魅影》光是装台的场租就是数百万的成本,需要极高的票价才能收回成本,以深圳的市场行情,是难以操作的。

  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各大城市大剧院建设如雨后春笋,放眼全国,一、二线城市,甚至有的三线城市都已建立起富丽堂皇、造型各异的大剧院。曾经引领全国风气之先的深圳大剧院,今天固然并不落伍,但在全国的“大剧院”之林当中,已经不再显得如过去般华丽、光鲜了。作为中国第一座大剧院,她在今后的日子里将怎样升级、变化,以跟上演出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深圳人拭目以待。(记者 马骥远)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怀里建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